越西县:打好就业组合拳 助力脱贫攻坚战

2017-06-06 四川公务员考试网

  四川公务员考试网讯:越西位于四川省南部、凉山州北部,因越过嶲水设郡县得名。是文昌文化的发源地。古为南方丝绸之路“零关古道”要塞。全县幅员面积2256平方公里,辖6镇34乡、289个村及5个社区。总人口35万,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杂居山区农业县。l994年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,2001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,2011年进入国家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县。全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83个、贫困人口13674户53613人,贫困发生率15%。针对面宽、量大、程度深的贫困现状,我县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“头等大事”,始终将就业扶贫作为重要支撑,精准推动创业就业扶持一批,助推贫困劳动力充分就业、稳定就业。
  全面摸清资源底数,“一对一”实施就业扶贫。底数清才能方向明。为摸清贫困劳动力资源现状,我县以精准为导向,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,有序开展摸底、调查和登记工作,确保对象精准、规划精准、措施精准。一是摸底全覆盖。针对我县农村劳动力以年均8%速度递增、每年新增40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、贫困劳动力增速较快的阶段性特征,我们以乡镇和村组为工作单元,组织开展劳动力调查登记,统筹建立了包括贫困群众在内的8万人劳动力储备台账,并按照县乡村“一对一”的方式开展结对帮扶就业。二是管理信息化。采取个人登记、村组成册、乡镇建账、县级汇总的方式,根据贫困劳动力发展需求和基础信息进行详实统计,建立“一库五名单”,并开展定期跟踪回访。目前,农村贫困家庭劳动者实名制数据库登记2.6万人,职业培训1895人、产业技能培训名单8890人、转移就业3930人、公益性岗位安置1061人。三是规划可持续。根据全县贫困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、缺乏劳动技能的现状,因地制宜论证并制定就业扶贫“十三五”专项规划,在“创业+技能”培训、民间绝技创业培训等方面积极探索,五年内建成覆盖40个乡镇和贫困村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及服务平台,规划培训3300人,劳务产值社会效益6600万元。
  整合各类政策资源,“菜单式”开展技能培训。我们坚持将就业培训作为就业扶贫的基础工作,整合培训资源,确定“因村因人施教、对接村级产业发展施教、根据农民创业就业意愿施教”三原则,精准提供产业发展、创业就业等技能培训,做到“缺什么学什么、需要什么培训什么”。一是始终与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相衔接。克服困难多方筹集配套就业扶贫专项资金,保障《九条措施》落地见效。整合捆绑就业培训、创业培训、劳务品牌培训、职业技能培训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、农村实用技术培训、巾帼脱贫行动千人培训等资源,开设焊工、挖掘机、装载机、种养殖培训、中式烹调技术、养老护理员等培训专班,分期分批提升劳动者技能,逐步从体能型劳动向技能型劳动转变。2016年县政整合配套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资金70万元实施扶贫专班培训,筹集配套80万元产业技能培训资金,依托“借畜还畜”项目,实施种植、养殖、核桃嫁接等产业技能培训;根据贫困群众意愿,将培训礼包直接送到其家门口,促进灵活就业。去年共组织就业技能培训1895人、产业技能培训8890人次。培训后以居家产业就业、创办合作社、集体经济组织、外出务工、自主创业、灵活就业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7482人。2017年前期配就业专项资金50万元开展技能培训,1-4月完成技能培训400人,其中:州内贫困劳动力扶贫专班挖掘机专业160人,县内就业技能培训120人,劳务品牌技能培训120人。二是始终与村级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。在全县289个建制村挂牌成立农民“夜校+点题培养中心”,分级建立教学师资977人,根据各村产业发展规划,针对性开展附子、核桃、大棚蔬菜、黑山羊、规模化养猪等种养殖技术和厨师、彝绣、农村电商等技能培训500余班次和1.3万余人次。目前已累计开班1227班次和5.1万人次。三是始终与就地就近就业相衔接。组织开展“就业创业援助月”暨“春风行动”现场会,通过现场宣传培训的方式,开展“送岗位,送技能,送创业项目,送维权服务”活动,共有4家企业现场提供就业岗位423个。结合贫困村住房建设用工需求缺口,制定套餐式课程,贫困劳动力完成技能培训后直接与建房企业签订用工合同,参与易地移民搬迁和彝家新寨住房建设。四是始终与职业教育发展相衔接。结合我县“1+5+10”旅游产业布局,增设导游、建筑、幼儿教育、餐饮服务等专业,建立联合办学机制,通过国家单招、国家高考、“2+3”五年制大专联办的方式,为贫困学生升学就业搭建两不误的平台。同时,与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等5所职业教育学校牵手,实施职业教育“三免三定”计划,资助贫困学生免费参加职业教育,通过校企一体化职培模式实现就业、带动脱贫。
  加快打造劳务强县,“品牌化”推进劳务输出。我们始终将劳务产业作为最直接、最有效、最现实、最有潜力可挖的脱贫致富产业,努力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,全力打造有序输出综合体和文昌诚信劳务品牌。今年以来,已转移输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930人,实现劳务收入1570万元。一是搭建劳务输出平台。与眉山精英保安培训学校、遂宁航铁职业学校签订培训安置协议,并试点了首批贫困劳动力和非贫困劳动力的输出培训安置就业;建立校企订单培训就业通道,与江苏徐州万里路桥集团公司、人从众劳务派遣公司签订挖掘机、装载机专业订单培训输出协议,贫困劳动力完成培训后直接输出安置在集团公司的施工企业就业。建立劳务QQ群、经纪人微信群,收集“长三角”、“珠三角”以及省内外的用工信息,每天发布用工信息10条以上。二是规范劳务派遣秩序。将“重诚实、讲品德”的文昌文化内涵融入到劳务品牌打造的理念之中,推行劳务经纪人“信用星级”评价机制,从输出规模、企业带工信息、佣金提取额度和劳务维权四方面综合评定,建立1—5颗星的信用评价制度并定期公布,为用工企业和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提供参考。对登记在册的380名劳务经纪人开展定期培训,督促县内劳务派遣企业或机构依法开展业务。三是拓宽劳务服务领域。将劳务输出服务延伸到工人务工集中地区,在东莞市设立劳务工作服务站,派驻2名公安干警和1名工作人员,选派会彝语的专业老师驻厂服务,为广东地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。
  积极搭建就业平台,“多渠道”增加就业机会。我们以就地就近就业为重点,通过多管齐下、多措并举,搭建更充分的就业平台,增添更多的就业机会。一是依托产业发展搭平台。着力构建“1园区+10基地”现代特色优势产业,扶持壮心玫瑰、富银苦荞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壮大;发展以精品旅游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,投资8亿元实施观音河流域康养项目建设,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;拟投放工业产业发展资金3亿元,依托工业企业解决新增贫困群众1200人的就业问题。二是依托兜底安置搭平台。针对零就业家庭、特别困难家庭和劳动年龄偏大的贫困人员,按照平均每村5个岗位的标准,开发村保洁、就业社保、治安协管、守山护林、四好监督、文明劝导等一批公益性岗位,通过非全日制用工的方式进行过渡性兜底安置,保障贫困群众“可就业、能就业、就好业”。目前开发公益性岗位1061个,贫困劳动力托底就业850人,每人每年增加3600元;生态护林员选聘211名、落实公益岗位资金10万元,林业岗位资金139万元,每人每年增加收入6580元。三是依托回引创业搭平台。大力实施“回归工程”,吸引务工人员带信息、带技术、带经验回乡投资兴业,实现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。扎实开展特色工艺扶贫行动,充分发挥民族工艺特色和技艺优势,实施工艺美术项目,吸纳贫困人口就业。结合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以及实施进度,在有条件的安置点设立小微企业创业基地,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。

分享到

切换频道